⋆ 植物之奧 
地球之所以能孕育了豐富的物種,有很大關鍵是因為植物的存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地球大氣層中約90%的氧氣。今日形形色色的植物可以有系統的分類,多虧了瑞典的現代生物學之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他在1753年發表,採用二名法,以拉丁文來為生物命名,第一個名字是屬名,為名詞,第二個名字是種名,為形容詞,形容這個物種的特性,也可在後面加上發現者的名字,以紀念這位發現者。林奈用這種方法為植物命名,並擴展到動物命名,此種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 如今因為地球暖化帶來的災害加劇,讓人更珍惜可以平衡大自然且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物世界。近年來風起雲湧的「室內植栽」浪潮,也讓人身心靈得到撫慰,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世界上著名的植物園,從這些有系統地蒐集了世界各地或是當地原生的植物園地裡,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生關係,親身經歷更能感受植物界的綠色能量。

⋆ 最古老的植物園
全世界最古老的植物園是義大利的帕多瓦植物園(Botanical Garden, Padua),於1545年建立,初衷是提供帕多瓦大學研究藥用植物使用,並引進大量的植物物種。除植物苗圃外,還有兼具美感與規劃的建築物、溫室、圖書館、植物標本室等空間,都被完好地保留,並且持續發揮研究功能。199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加入世界遺產名錄(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評定為「是世界上所有植物園的起源,代表科學、科學交流以及對自然與文化之間關係理解的搖籃。它對許多現代科學學科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植物學、醫學、化學、生態學和藥學」。*註1

⋆ 蒐羅稀珍植物的植物園
舉世聞名、歷史悠久的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位於英國倫敦西南部、泰晤士河畔,是遊玩倫敦必訪景點之一。 英王喬治二世的兒子-威爾士親王弗雷德里克· 路易斯(Frederick Louis, prince of Wales)和王妃奧古斯塔於1759年建立了這個植物園,收集奇花異草珍稀植物。在專業人士管理之下,將植物園打造為科學研究和國際植物標本交流的中心。1840年,邱園被交給國家。到20世紀初,邱園被擴大到現在的約1.2平方公里的規模。 邱園被稱為世界最大且最豐富的植物園,2019年創下了單一地點活體植物收藏的最高紀錄,2003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園區內最有名氣的標誌建築物,就屬「溫帶植物溫室(Temerate House)」。這座玻璃結構的溫室,在1863年,即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開始建造,費時36年才最後完工,也是至今仍在使用的維多利亞時代留下的最大溫室。 這裡是來自亞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的1,200個物種的家園。經過五年的重大翻新,這座一級保護的溫室於2018年重新開放,展示了全球溫帶植物的壯麗景觀。 由於大多數物種都是嬌嫩植物,它們無法忍受低於冰點的氣溫,為了應對英國寒冷的冬季,這裡的最低氣溫保持在大約10攝氏度左右。 溫室代表了邱園和全球合作夥伴如何共同努力拯救那些稀有或已經在野外滅絕的植物的故事。這座玻璃溫室收藏了來自地球上一些最偏遠地區的瀕危島嶼植物,像是聖赫勒拿島、皮特肯島和胡安·費爾南德茲群島等。 

這個包含約3,000株植物的龐大收藏,可能有助於我們找到解決一些世界最緊迫問題的方案,從氣候變遷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糧食安全問題。 擁有超過260年的植物專業知識,溫室是邱園的一個標誌性地標,也是當代園藝的展示平台。*註2

⋆ 台北植物園
台北植物園隸屬林業試驗所,是台灣第一座植物園。1896年日本人於台北城小南門外創建台北苗圃及母樹園,1921年正式更名為台北植物園,1945年後由林業試驗所接管。 植物園裡現存兩處市定古蹟。清領末期的「欽差行臺」建於目前台北市中山堂現址,1933年移築至植物園內,今稱「欽差行臺」並開放民眾參觀。另一處為建於1924年的「腊葉館」,是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日治時期起的植物標本收藏與植物園的歷史老樹相互輝映。目前園區蒐羅之植物多達約2000種。 

非常推薦大家參加「2025年植物園的假日主題導覽系列」,每周日有兩個場次,分別是上午9:30-11:00及下午14:00-15:30由志工導覽講解。
春季主題如下,參加後還能蒐集活動戳印獲得紀念品。*註3

3

4

5

薔薇科植物

天門冬科植物

荷花

現今的台北植物園,位於精華地帶,難得的林蔭茂密,保存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讓人在休假時能夠適度放鬆、呼吸芬多精,逛完之後還能到附近的中正紀念堂和南門市場散步並品嚐美食。

*註1: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註2:資料來源-英國皇家花園 
*註3:資料來源-台北植物園